苏州科技大学由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与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2017年成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共建高校,同年获批江苏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拥有石湖、江枫、天平三个校区,主校区石湖校区毗邻石湖水,坐拥上方山,环境优美,风景迤逦。校园占地面积2300亩,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3500余人,国际硕士研究生120余人。
学校拥有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档,“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生态学”学科跻身ESI前1%;6个学科入选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6个学科入选“十四五”省重点学科。65个本科专业中,19个专业入选国家****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专业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10个专业通过高等学校专业评估(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700余人,具有高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700余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等一批名家名师;国家“杰青”获得者、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国家人才工程入选者50余人;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在内的各类省级人才工程入选者500余人;省“双创团队”在内的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创新团队13支。
学校曾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包括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一等奖在内的省级教学成果奖40余项。获中国音乐高奖“金钟奖”(合唱)金奖、中国民间文艺高奖“山花奖”。现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国家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1个。近五年,学生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特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国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等奖项7000余项。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近20万名各类毕业生。
学校现有包括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7个。近五年,共承担科研项目近4000项,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项目近28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40余项;学术论文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8000余篇,专利1100余项。
学校先后编制200余个小城镇规划,完成苏浙皖地区1000余个乡村规划。参与大量地方环保政策的制定、企业环境污染治理与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配合省市263行动计划,参与完成长三角场地的风险评估和修复等项目百余项,与佛山市南海区合作共建苏科大环境研究院,进行跨域技术输出,为珠三角探索行之有效的污染防治机制。苏州乡村振兴研究院起草完成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服务支撑全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建设,创建了全国“乡村双创中心”,面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的“苏州方案”。城市发展智库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2022年度高校智库百强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基地在综合评估中获评优秀,升级为江苏省决策咨询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先后与20多个国家、地区的9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自1993年以来每年承办由国家商务部主办的援外人力资源培训班,为12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000余名环保、能源和物流等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和学历教育。学校2015年成为全国首批承担援外硕士学历学位教育项目高校。学校获批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全部通过教育部评估,其中3个项目获批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项目,项目学生规模达900余人。学校获评“江苏省高校对外合作与交流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A等次、“江苏省涉外管理先进单位”和“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获批省“十四五”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立项建设重点项目2项,省“十四五”首批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平台建设项目1项,省“十四五”首批江苏高校大学生境外学习政府奖学金长期项目;入选“中国-白俄罗斯国际教育合作联盟”、“江苏-韩国高校合作联盟”和省“高校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联盟”。
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江苏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多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招生单位、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当前,学校正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发展,提升办学实力,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品质卓越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